|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北京 » 宣武区 » 正文

百城千场点映:中国文艺电影探索如何“延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3  浏览次数:88
核心提示: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3日电 题:百城千场点映:中国文艺电影探索如何“延长寿命”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黄扬、任垚媞   “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让电影在大银幕上的生命得以延续。”大象点映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吴飞跃在第21届乌鲁木齐国际电影节上说。   在过去一年里,大象点映平台完成了2410场点映,场均74人,上座率80%。这其中包括一部被称为2017年“最文学”的电影《村戏》,完成了103座城市的289场点映,票房71万元。   吴飞跃曾经是第18届乌鲁木齐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我的诗篇》的导演之一,当时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引发了“农民工诗人”的社会话题。不过吴飞跃的团队也明显遭遇到了这类影片发行较难、排映较少等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近800部影片,但只有300多部能排入商业院线放映。即使如此,这300多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影院“一日游”或“多日游”的“短命”状态。   吴飞跃和他的伙伴们试着“换一个思路”,他们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召集观众,通过预售票等,再与影院确认排片,进行“众筹观影”,很快实现了多部纪录片的“集团军式”点映。例如,讲述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通过大象点映平台,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643场点映,票房超过150万元。   《村戏》的大量放映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点映平台上最多见的是纪录片,而《村戏》是一部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故事片,且画面的文学性极强。一般商业院线的选片人对此“望而却步”。   “这部作品如果不采取点映模式,很可能就淹没在众多好莱坞大片或者是中国的偶像青春片中。”乌鲁木齐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乌鲁木齐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说。   在上个月的一次研讨会上,《村戏》得到专家肯定,被誉为近期艺术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吴飞跃向现场的新老文艺评论人介绍了点映平台的模式,以及如何让《村戏》这样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大象点映平台上还放映过纪录片《生门》《我只认识你》等2017年脍炙人口的纪录片。在乌鲁木齐影城一号大厅还曾出现过“千人点映”的壮观场面。   今年乌鲁木齐国际电影节期间,大象点映平台进一步推出了大象点映客户端(App),并发布大象导赏师、“影院+”以及校园电影艺术发展联盟等多个计划。吴飞跃认为,点映模式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帮助更多优质电影找到合适的观众,从而实现电影放映过程中“更加有效的供给”。   《村戏》的导演郑大圣认为,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作品在银幕上生命力增强了。他也希望跟随点映团队到各处走走,与那些“更对胃口”的观众见面,分享创作心得。   “这可以把观众和电影的距离拉得更近。”吴飞跃说。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