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内蒙古 » 乌海 » 正文

甘肃武都小村蜕变:从开山到植绿 从求温饱到追美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7  浏览次数:68
核心提示: 
    新华社兰州6月27日电(记者屠国玺、成欣)炎炎夏日里,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郊的姚寨沟山岭叠翠,碧波荡漾,成为当地人避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然而1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山殂水崖,石山兀立,沟壑纵横。  “当年为了温饱,我们把绿山变成了石头山,现在我们要把白色恢复成绿色才行。”今年46岁的姚建新是地道的姚寨沟人,他亲眼见证了小村庄近年来从开山凿石到栽树植绿的变化。  姚建新现在是景区一家休闲农庄的管理人员。他指着农庄一侧山坡上的满眼绿色林木说:“这些年我们大面积栽树,已经很少能看到裸露的石头了。”  尽管距离城区只有10余公里,但长久以来这里山路崎岖,进城基本上靠步行,一次就要走两个多小时。姚建新记忆深刻,20年前这里只有很少几个人买“大铁牛”拖拉机搞运输,大部分村民都是采木头、砍竹子、卖扫把,艰难营生。砍完树,采石头成了村民赖以生存的主业。姚建新说:“当时没想过保护环境的问题,只要能养家糊口填饱肚子就行了。”   开山凿石给姚寨沟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许多人戏说,这里下雨天就成了“水泥路”,晴天就是“扬灰路”。姚建新记得他邀请城里朋友到家里做客,结果因为环境太脏被嫌弃,朋友开玩笑说:“去一趟你家得消耗掉一包洗衣粉”。  村民们意识到这种开山凿石的方法是在杀鸡取卵,只能短期内养活人,但长期来看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山总有被挖空的一天,还破坏环境,持续不得。再这么下去,姚寨沟就真要成废村了。”姚建新和村民们一起担忧起村庄的未来。  在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陇南市贫困乡村,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问题伴生。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  近年来,姚寨沟在绿色发展上有一系列大动作:先是关停了采石项目,花大力气清理姚寨沟的垃圾,鼓励村民种树;探索生态旅游的模式,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使之成为市区民众的后花园。  “有了新活干,当地富余的劳动力大部分在农家乐打工。”姚建新所在的这个农庄,就吸纳了近40位农民,其中20多位来自贫困家庭。  景区所在的姚寨镇镇长赵海强列出了多个数字: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景区内共有70个农家乐,带动周边280多户农户在农家乐打工,其中包括90多户贫困户。“这些群众每月最少也有2500元工资,有的服务员一年就挣到四五万元。”  切切实实的利益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改变。姚寨沟的群众找寻到了“致富密码”,走上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旅游致富路。赵海强说,除了到农家乐打工,周边8个村的上百户贫困户也从其中受益,有的搞生态养殖,有的搞蔬菜种植,在家就挣了钱。  “种树和开办农家乐比采石前景要好多了。”姚建新说,刚开始村民们只在田间地头小范围种树,后来村民们逐渐尝到了种树的甜头,无需政府监督,家家户户都大面积种树。如今,姚寨人已经种了10年树木。荒坡变碧海、乡村变景区。  “以前追求温饱,现在追求美好。”姚建新说,现在别人一提到姚寨沟,都会赞不绝口。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