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银川7月13日电 题:宁夏杞农薛志刚的甜“蜜”生活
作者:于翔 李佩珊
“我的枸杞花蜜2017年卖了186吨,销售额突破400万元。”7月13日,60多岁的宁夏中宁第一代枸杞农民薛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怎么也没有想到,种了40多年枸杞,枸杞花蜜却成为外地甚至海外消费者心中的“香饽饽”。

从最初枸杞果干到枸杞果蜜,薛志刚和家人用40年时间见证了宁夏枸杞的发展历程。
宁夏中宁枸杞自古“甲天下”,在明朝时已被列为出口外国的“贡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枸杞产业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薛志刚出生在枸杞之乡中宁宁安堡,他出生三年后,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然而,公社里随手都可以摘到枸杞充饥。因此,在薛志刚年幼的心中,鲜枸杞是最美的食品。一直到改革开放分到土地,中宁人仍然保持着种植枸杞的传统。

“那时候家里姊妹八个,就靠薄薄的4亩枸杞地维持生计。虽一亩一年最多产300斤,一斤也只有1.8元的售价,但也比种小麦、玉米赚钱。”当年20岁出头的薛志刚,也是看到了枸杞的发展潜力,一毕业就回到农场当起了杞农。由于学过一些农学知识,他还成为农场当时的科技特派员。
然而,喜悦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烦恼。
枸杞植株因茎叶繁茂、果汁甘甜而成为多种害虫的寄主。据不完全调查,枸杞害虫当时已发现有38种,主要害虫有7种,病害4种,如不及时加强防控,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此时,不断改进的施肥和防病虫害增产措施,将农药和化肥推到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舞台。杞农们只有适时够量的将农药喷洒在枸杞树上,才能使枸杞健康成果。
“我们当时只考虑到害虫的危害,却没想到益虫的好处。枸杞地里的虫虽然没有了,但质量也开始走下坡路。”薛志刚回忆道,“因为农药残留物过多,国内外客商对我们的枸杞收购也在减少。”
1998年,宁夏枸杞迎来了第一次全面转型,薛志刚和大家一起,专注于发展无农药新枸杞。

为了检测枸杞是否含有农药,他在枸杞花期购进了一批蜜蜂当“实验员”。“整个花期过完了,蜜蜂还在地里‘欢声笑语’,我才放下心。”薛志刚说。果然,蜜蜂进入枸杞园不仅提高了结果率,还可以检测到农药的存留程度。不仅如此,细心的薛志刚还有了新收获。
这批蜜蜂不仅没有死,还产出了大量的枸杞花蜜,这让薛志刚又惊又喜。“我第一时间把枸杞花蜜样本送到了相关部门检测,检测结果不仅合格,花蜜的消化酶含量达到了其他蜂蜜的5-10倍。”正是因为这个好消息,2001年,薛志刚从中宁第一代杞农,转身变为第一代枸杞花蜜农,开始研发枸杞花蜜。
如今,在宁夏枸杞产业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转型后,开始走向小分子深加工道路,面膜、压糖果片、原浆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去年5月我们又研发出了新的产品——枸杞花蜜酵素。把枸杞中的多糖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制作酵素,可以让枸杞的全部营养被人体吸收。”薛志刚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