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云南 » 丽江 » 正文

河南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阶段性完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8  浏览次数:80
核心提示: 
    河南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阶段性完成  新华社郑州6月28日电 题:河南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阶段性完成   新华社记者桂娟   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支毛笔、一碗糨糊、一盏台灯……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3名古籍修复师日复一日重复手中工作。   “不同时代的纸张强度不同,什么样的古籍需要什么样的纸来修复、要用多大手劲,至少需要10年经验积累。”50多岁的修复师夏国军说,“古籍修复是一门手艺活儿,不会完全被科技替代。”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于2007年启动,河南是推进该计划行动较快的省份之一。目前,河南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已阶段性完成,81家古籍收藏单位共藏有古籍100多万部,其中222部已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61部古籍正在申报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虽然很多古籍收藏单位已按国家标准修建了特藏书库,购进樟木书柜,制定管理保护制度,但古籍保护状况仍不乐观。河南省已登记的百万古籍中,一半有待修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保存了600多种古籍善本,有的一种多达200多卷册,这些珍贵古籍沉睡在书库,一睡就是几十年,无人问津。   “河南古籍收藏机构涉及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档案馆及博物馆,民间也有收藏。古籍整理和修复人才奇缺,全省图书馆界只有两家单位建立了古籍修复室,仅有5名专业古籍修复师。”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谢昱介绍说。   为打破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传统管理模式,一些收藏单位探索古籍数字化,如河南省图书馆完成15种地方志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河南大学图书馆实现了馆藏重要古旧拓片的数字化。   今年以来,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筹建“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以省图书馆为中心、覆盖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数字资源共享资源库,力争向公众提供古籍高效利用渠道。   “数字化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长久保护,让书库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近大众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当前古典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薄弱,需要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多部门协作交流才能完成。”谢昱说。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