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贵州 » 六盘水 » 正文

科尔沁草原: 一部鲜活的生态学教科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24  浏览次数:68
核心提示: 
 

  热点追踪

  东西窄南北长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正在被“夹攻”:西南部的农耕生产方式力图东进,而东部的煤矿经济诱惑总想西延。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和游牧生产方式似有不保之虞。

  7月20日,第五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阿鲁旗举行。多位农史、农牧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等的专家在考察科尔沁大草原时感慨: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说起科尔沁大草原,阿鲁旗副旗长裴焕斌相当自豪:这里巍峨的群山、广袤的草原、密布的河流,满足了游牧系统所应具备的条件。森林与山地不仅为游牧民提供了制作勒勒车、蒙古包、马鞍等生产生活用具的优良木材,还为牧民们冬春、夏秋之间南北迁徙划出了天然界限,有效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的长驱直入。特别是大兴安岭北坡草场没有承包到户,使牧民依旧可从山南赶着牲畜到此游牧生产。“这里成为国内仅存的原汁原味保留着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块重要遗产地。”

  自清末鼓励移民垦边始,农耕生产从西南渐入科尔沁大草原,东部地下的7亿吨煤矿资源也时时刻刻诱惑着这个国家贫困县。万幸的是,阿鲁旗申报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被认定,成为唯一的一个游牧文化遗产类型。

  在专家眼里,科尔沁大草原绝不是一块简单供养牧民和牛羊的草地,而是活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姚予龙指出,科尔沁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行为,不能片面理解为自由放牧。他们是根据蒙古高原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季节性气候条件以及所拥有的草地资源禀赋,选择了游牧生活。这是蕴含丰富知识内涵的适应性管理。

  蒙古族游牧人选择了从自然界少索取又不给自然界留下废物垃圾的节俭生活模式。可以说,科尔沁游牧民是天然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们把草原、河流、山川视若自己的父母,心中充满爱戴与敬仰;把牛羊马当成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终身伴侣;他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处,不仅保持了古老的游牧文明,也保护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这种游牧生产方式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现代农业和牧业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曹幸穗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说,工业社会仅300多年,化肥、农药便让农业难以持续发展。而古人在几千年的农牧生产方式中,解决了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一直提倡挖掘和继承农牧业中的优良传统。

  而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就是一部鲜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科书。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