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杨树洼尾矿库。
这里就是亚洲最大的钼矿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洛阳钼业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三道庄钼矿。在这里工作已40年的矿山公司副经理杜红波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个排渣场,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环境优美的‘矿山公园’。”
▲水首沟排渣场绿化区。资料图片
水首沟排渣场是洛钼集团3万吨/天露天矿的排渣场之一。原为一条长700米、宽300米、深170米的山谷,谷底标高1400米,设计堆排废石1612万立方米。2005年,洛钼集团首次对水首沟排渣场进行治理,形成20万平方米的“人造平原”。2006年,集团投资400余万元,出动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各类设备1000余台次,对排渣场进行了平整和培土,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适合高寒山区生长的雪松、刺柏、红栌、青桐等16个树种,共计5万余株,形成了四纵四横的矿山园林景观,不仅开创了豫西地区矿山行业植被恢复的先河,而且为栾川的旅游业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2010年,水首沟排渣场绿化区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生态小康示范基地”。
截至2017年底,洛钼集团先后投资8136万元,对渣场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累计绿化复垦面积151万平方米。通过持续的绿色矿山建设,三道庄矿区最终将形成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区。
▲水首沟排渣场绿化区。资料图片
洛钼集团建设绿色矿山的脚步没有停止。2018年,公司投入540余万元对大石碴排渣场、永久边坡、永久道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目前已完成150亩渣场的绿化工作。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兴辽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河南矿业发展中已深入人心,绿色、生态已成为矿山发展的新标配。目前,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率已超过80%。2018年,河南厅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加强露天矿山开发与综合整治工作,明确要求构建部门协同、三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加快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力争到2020年,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矿业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