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四川 » 成都 » 崇州 » 正文

内生动力:贫困地区脱贫最强动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1  浏览次数:83
核心提示: 
    内生动力:贫困地区脱贫最强动能   江西省丰城市洛市镇依托民俗文化,将保留完好的土屋改造成为特色民居建筑,并结合生姜等土特产打造农家乐度假村,带动贫困户脱贫。这是游客在该镇游览。新华社记者  万  象摄   引 语   民胞物与,念兹在兹;民生冷暖,殷殷关切。   2017年6月23日,习主席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拔穷根、改穷相、换穷貌,扶贫是一场来不得半点含糊的硬仗。然而,穷根不单在口袋更在脑袋,拔不掉思想上的穷根,就树不起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即使一时脱了贫,还随时可能返贫。正如习主席所强调:“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贫困群众是甘于贫困吗?为何缺少内生动力?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基层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在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记者随国务院扶贫办“内生动力与脱贫攻坚”主题采访组,深入湖南、江西两省扶贫一线进行了调研采访。   贫困群众甘于贫困吗?   内生动力不足成头疼事,干部也有责任   现年46岁的肖友华,是湖南省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村民。曾经,村干部提起他的名字就头疼——因家境贫困,从小没读过几天书的肖友华生活得过且过、无所事事。   “在扶贫一线,我遇到像肖友华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湖南省永州市扶贫办副主任蒋博生无奈地说,如果是村里基础设施不好,我们可以争取扶贫资金帮助完善;如果没有相关产业,我们可以帮助联系发展项目。然而,内在因素是根本的,脱贫终究要靠群众自身努力。   无独有偶。记者也听一位同事聊到类似事情:村里安排一名群众为合作社放羊,月工资2000元。这位群众嫌放羊太脏太累,以“合作社不允许请假”为由辞了工作。后来,村里又安排他到一家工地上拉砖砌墙,他还是不满意,理由是: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受累。   “怕列入脱贫名单后政府扶持减少”“有儿有女不如有政府的保障卡”“不脱贫就有人来慰问”……在湖南江华、醴陵和江西兴国、于都等地,记者也听到一些村民的类似说法。对此,很多干部坦言,少数群众缺乏自我脱贫的决心和行动,让他们很困惑。显然,内生动力不足已成基层干部“头疼之事”。   为什么内生动力不足?群众真的甘于贫困吗?围绕这类问题,祁阳县委书记周新辉做过专门调研。他分析说,有的群众受传统思想影响安于现状,担心参与脱贫产业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积极性不高;也有的群众因信心不足产生“等等看”的观望心理,观望国家政策是否能落实、是否能带来实惠;还有的群众心里想着脱贫致富,但因缺本钱、没门路、不懂技术,自我认定脱贫无望而放弃,等等。   “当然,不能把责任全推给群众,个别地方扶贫举措、工作方法等也存在不足。”周新辉说,基层干部为群众脱贫做了很大努力,但也有少数干部存在扶贫走过场的问题。他认为,帮扶的过程太虚,会直接挫伤群众脱贫积极性。   内生动力从哪里来?   既要解“思想扣子”,也要找致富路子   “一个人只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能向脱贫目标一步步迈进。”如今,在各级干部教育和帮扶下,重拾信心并掌握种养殖技术的肖友华,在承包的40多亩山地上种上了大片西瓜,还养了600多只土鸡,年收入4万多元,已实现稳定脱贫。   听了记者讲述肖友华的故事,赣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李超也分享了自己的“扶贫遭遇”——   3年前,为帮助兴国县长冈乡群众脱贫,他们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结果,群众参与积极性却不高。原因是,很多人觉得“把手头的钱投到一个没有着落的项目上,心里不踏实”。为此,他们不得不走村串巷做宣传解释工作,并协调银行为群众办理免息小额贷款。即便如此,依然有个别群众因担心信贷风险而放弃。项目搞起来后,很多群众坐在家里就能拿分红,曾经不愿参与的群众也主动找了过来。   “事实说明,调动群众积极性既要解‘思想扣子’,也要找致富路子。”李超打了个比喻说,思想问题好比一条铁链,若想让群众产生冲破铁链的冲动,关键要有致富门路,并让他们尝到脱贫甜头。   “养殖鸽子让我建了新房、买了车,过上了新生活。”致富之星郭师傅,多次在村里扶贫讲堂上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在湖南祁阳,很多村里都有这样的讲堂,每月一次的“脱贫故事会”是一个特色内容。   以群体压力激发内生动力,这是祁阳的做法。这几年,该县在扶贫中倡导“工作村为主”,以基层党支部为主导开展致富之星、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并定期举办“脱贫故事会”,让先进分子上台分享致富经验。   “一个个故事,记录着村民的奋斗足迹,也传递着脱贫的骄傲和信心。”63岁的老兵肖学年,在家做花卉生意。他说,身边的榜样不但让村民信服,而且利于形成竞比氛围,以大伙的群体压力促动贫困群众干起来。   脱贫之后往哪里走?   扶技与扶业双管齐下,助群众持续脱贫   “到基地干活一天工钱70元,补贴家用没问题。”言谈中可以看出,72岁的周玉妹对家门口的这个工作很满意。在湖南省江华县白芒营镇,很多缺少收入来源的留守老人跟她一样,得空都到果品生产基地干活。   2016年,当地引进广西一家公司建起万亩果品生产基地。起初,该公司从农民手中流转6000多亩土地,种植上了柑橘。去年,共发放流转土地租金120万元,吸纳418名人员在基地务工,其中贫困人口108名。未来,该基地将打造成综合产业园,每年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和1.5万个临时用工。   脱贫攻坚,产业是支撑。记者调研发现,为帮群众实现可持续脱贫,很多地方都把引进项目、兴办产业作为第一选择。比如,为拓宽群众致富门路,瑞金市凤岗村成立了“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确保产品销路无忧,通过“借鸭生蛋”助群众增收;赣州军分区专门为兴国县长冈乡协调引进了长毛兔养殖产业,这几天相关企业已与当地签下合作协议。   “脱贫需要产业支撑,而对于群众来说,还需要自身过硬、有真本领。”江华县白芒营镇骥马塘村村民黄明德是位退伍军人,2015年,他和战友一起流转800亩土地搞起了水果种植,带动百余人就业。他说,发展产业对于解决群众收入问题确实起到积极作用,但要持续脱贫甚至实现致富梦,还得让群众掌握实用技术,使其强大起来才是最根本的。   其实,很多地方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湖南醴陵,当地政府在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自强班”,专门招收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教学陶瓷设计、电子商务、种养殖技术等实用课程。   “孩子是家长的未来!”该校副校长王茹辉说,将扶贫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不但让贫困家庭孩子掌握了致富本领、解决出路问题,还让其父母看到希望、提振脱贫信心,可谓一举两得! 侯 磊 许 江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