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云南 » 正文

新技术能否破解“斯诺登式”泄密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5  浏览次数:62
核心提示: 
    新技术能否破解“斯诺登式”泄密难题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网络安全大会上,包括人工智能、5G、区块链在内的新技术成了与会者频频抛出的热词,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提到,我国在这些领域有一定后发优势,应牢牢抓住迅速补齐短板,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弯道或换道超车。   在倪光南看来,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技术安全,必须通过自主可控达到技术安全,用安全的技术保证网络安全的希望。那么,当网络安全遇上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究竟是给实现前者找到了一条捷径,还是打开了一个更大的“潘多拉盒子”?   当前,国际上不少所谓的网络安全技术还停留在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对外防御手段上,但面对斯诺登这样的“内鬼”,即使再高再多的防火墙,似乎也难以防止机密信息被人从内部窃取和转移。这也成了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技术“瓶颈”。   一个名为“数据泄露防护”的技术应运而生。根据网络安全专家、天空卫士首席执行官刘霖的说法,这种技术摒弃了单纯依赖“防火墙”等门禁系统保护数据安全的传统做法,而是直接作用于需要提供安全防护的内部文件,让文件读写、复制、流转等全程受控。   不过,这一技术门槛较高,此前一直由美国、以色列等国把持。刘霖说,我国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攻关也研发出这一技术,可将文件的操作记录在案,如未获得相应授权,既无法阅读相关文件,也无法对文件进行拷贝等操作。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多家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在吸收人工智能技术后,可持续观察识别人在计算机环境中的行为,判定行为风险,一旦发现用户行为超出可信区间,即可发出报警或实施阻断等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对此评价道,该技术率先实现了内容安全引擎和用户行为引擎的智能融合,有望进一步加强用户数据资产安全防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