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北京 » 昌平区 » 正文

戒毒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6  浏览次数:71
核心提示: 
    戒毒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 本报记者 蔡长春   她始终战斗在抗击艾滋病专管工作第一线,用心“教育、感化、挽救”每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戒毒警察的敬业和忠诚,她就是廖天晴,2010年7月以来,在重庆市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历任教导员、大队长。现任重庆市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机关党支部书记、政治处副主任。   在艾滋病戒毒人员管理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廖天晴用女性的细腻与执著,摸索出了“两个共同”的管理理念——与艾滋病戒毒人员“共同面对,共同担当”,切实践行“两帮扶两延伸”工作法,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戒毒人员的家庭和社区,既帮扶思想又帮扶困难,她用爱和信任拉近了与艾滋病戒毒人员之间的距离,用女性的爱心和温情点燃了她们重生的希望。   由于长期吸食毒品,艾滋病戒毒人员免疫系统功能丧失,身体各项机能严重受损,随时可能诱发各种突发性重症。   去年11月的一天深夜,戒毒人员杨某因结核性脑膜炎和肝腹水发作,急需转送社会医院治疗,刚值完班在家休息的廖天晴闻讯后,迅速打车赶到医院。   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杨某与另外一名重度传染病患者同住一个病房。为了监管安全,廖天晴和她的同事们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一直与这两名传染病患者共处一室。   不幸的是,杨某最终还是因各脏器衰竭失去了生命。廖天晴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殡仪馆、社区,配合处理杨某身后事宜、安抚家属……   类似的突发情况实在太多,廖天晴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从家里匆忙走出,又有多少个凌晨披星戴月而归。   作为女性,廖天晴尽力平衡着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却常因为工作,对家人留下了太多的歉疚。远在四川年近70岁的老父亲每次来重庆,她总会说下次一定多陪您,转身就又奔向了工作岗位。   去年6月,廖天晴的儿子在学校不慎左手尺骨骨折,她因为工作一时走不开,硬是让儿子在医院门口耷拉着一只骨折了的手等了近两个小时。可是队里哪个戒毒人员感冒了,哪只水龙头坏了,廖天晴都一清二楚。   值得一提的是,廖天晴所带领的大队被戒毒人员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娘家”。作为这个特殊团体的一班之长,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叫响了“创一流业绩,打造特殊战线上铿锵玫瑰”的口号,激发了警察队伍的主体意识和奉献意识。   优秀团队的养成离不开辛苦的付出和有效的管理——廖天晴组织健全完善了档案管理、学习教育、执法执勤等20余项制度规范,使大队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以岗位练兵为契机,狠抓青年警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强化大家的戒毒工作经验、艾滋病防护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切实提高单兵的作战能力,着力打造精干、高效、和谐的铿锵玫瑰队伍……   廖天晴,这位战斗在艾滋病专管工作一线的普通警察,用她柔弱的肩膀担负起戒毒警察的责任,将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冷暖记挂在心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和戒毒事业的无限忠诚。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廖天晴所在的大队先后多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荣记集体三等功,成为重庆市“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单位,2017年4月,荣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巾帼文明岗”。其本人先后荣获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重庆市“十佳”戒毒警察、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本报北京6月25日讯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