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吉林 » 长春 » 正文

爱心支教、走进社区 在华国际学生感知真实的中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07  浏览次数:75
核心提示:  华
  爱心支教、走进社区在华国际学生感知真实的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中心主任黄美旭接受采访时表示,需从从形式上和内涵上不断创新,在潜移默化中让国际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 陈静 摄

   国际学生参加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陈静 摄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努利亚,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大三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在吉尔吉斯斯坦,文化悠久且发展迅速的中国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希望了解真正的中国。她说,学校里的每一门课都让她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到山东曲阜走访孔子故乡、到汉中寻访诸葛亮的踪迹等考察实践让她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成都及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发展最快、与世界接轨最密切的窗口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华东师范大学创造各种机会让国际学生走近更真实的中国社会。据黄美旭介绍,学校长期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多所中小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每年派遣多批优秀国际学生前往“爱心支教”。

  据了解,爱心支教,不仅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及其成因,更让其在与普通乡村百姓的接触中、感受中国人的勤劳、热情和善良,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来自蒙古国的乌杨格今年本科毕业。大学期间,到江西支教的经历令她深深感慨。乌杨格说,她教当地的孩子唱歌跳舞,孩子们的质朴善良令她感动。这个年轻的蒙古国姑娘说,支教的山村让她看到中国的不同侧面,从而更全面地感受中国社会。

  德国学生马其山是学习中国党史的博士研究生。参加支教活动后,他在随笔中这写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现代化的都市—成都,是中国;淳朴,有待发展的乡村—婺源,也是中国。”“通过在婺源的中小学支教,我了解了中国基层的治理模式。”

国际学生到乡村“爱心支教”。 陈静 摄 国际学生到乡村“爱心支教”。 陈静 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为此,华东师大鼓励国际学生走出校园,将国际文化之风吹进周边社区。据了解,多年来,每周都有留学生志愿者到周边中小学为中国孩子教授文化课程。来自日本的本科生岩浪爱梨,从大一起就定期到临时看护中心陪伴那里的孤儿。

  了解中国文化、感受着真实中国社会的国际学生们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传递爱心的“使者”。据了解,参加过支教的不少国际学生,长期为改善山区孩子们的教学生活条件奔走努力:有的组织为孩子们募捐衣物、学习用品;有的组织爱心义卖活动等。来自美国的交流生Wade回国后勤工俭学积蓄善款,为支教过的小学孩子们发起了免费检查视力和配制眼镜活动。

  采访中,努利亚告诉记者,未来,学成归国,她准备做一名汉语教师,让更多人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她说,将会把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历分享给更多人。

  即将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乌杨格,每个假期回国都会去学校教孩子们中文。她说,每次回国都会有不少人上门询问中国的情况,很多人都表达了学习中文的意愿。乌杨格总是开心地把她在华东师大的留学经历分享给大家,俨然成为家乡的“中国推介大使”。(完)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