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足球场。马义恒 摄
白伟说,虽然之前就有传闻,可他也是才知道和这块场地的缘分,真就这么快就走到尽头。说到最后一场比赛,他说:“和平时其实没什么不一样,只是互相开玩笑说,这也算是我们在这片场地的告别赛了。”
他告诉记者,由于是公司球队,虽然暂时没有场地了,但是人不会散,只是要找一块新场地了。“最初是在一个公园踢,那的场地几乎没什么草,容易受伤,后来就来这了,现在这块场地不能用了,以后可能回去吧。” 他说,重新找一片场地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但也不太容易。“一般出去踢比赛,了解到一些场地情况,或者朋友之间互相推荐,合适了就去看看”。用他的话说,找场地“就像租房子一样”。而某种意义上说,刚刚失去了“主场”的他们,是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游牧者”——逐球场而栖,找到一片合适的球场,安定下来。
幸运的是,在这一次的“转移”中,他们没有损失同伴。但不是每一个“游牧群体”都能这样全身而退。

资料图:业余足球比赛中。
据北京市体育局2016年1月30日发布的北京市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截止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拥有足球类场地295个,而之前一次普查,2003年这一项目的普查数据则为93个,涨幅巨大。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现在这一数据可能更多。正如白伟所说,找一片球场固定的踢球固然说不上容易,但也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够寻回那个曾经寄托青春梦想的共同的纽带,能让所有宝贵的记忆残片,连接起来重新聚成一片。
那么,奔忙在家庭和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中的你,是否也会偶尔想起,那些年你曾奔跑过的绿茵场,如今还好吗?那些挥汗如雨的时光,还能记得吗?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又有多少仍然出现在身边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