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格力 » 四川 » 成都 » 新津 » 正文

从“护鲟”到“护鱼” 三峡集团打造长江大保护绿色名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02  浏览次数:140
核心提示:  中
  从“护鲟”到“护鱼”三峡集团打造长江大保护绿色名片    中华鲟研究所研究人员进行环境DNA试验 董晓斌 摄

   中华鲟声呐追踪野外固定监测点 董晓斌 摄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水质污染、航运干扰、江底挖沙等问题,这种历经1.4亿年、曾经与恐龙并存的古老鱼类面临着濒危的命运。

  李志远表示,自1984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累计放流60次,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500多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

体态优美的中华鲟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董晓斌 摄 体态优美的中华鲟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董晓斌 摄

  同时,为了更好地监测放流鱼群的生存状况,2005年后放流的人工繁殖中华鲟,每条鱼身上都有着DNA标记,并建立了遗传信息的档案库。2015年,中华鲟研究所引入了国内第一套鱼类洄游实时监测系统,标志着研究人员对放流鱼群已经具有长江全流域监测能力。

  然而,近年来,随着长江沿线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水生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大,许多鱼类资源也出现了衰退势头。

  2011年,三峡集团启动了针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通过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在长江中游产生持续上涨的人造洪峰过程,创造适合鱼类自然繁殖所需的水文条件,“四大家鱼”在内的鱼类繁殖情况出现明显好转。

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中华鲟 董晓斌 摄 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中华鲟 董晓斌 摄

  中华鲟研究所的研究保护对象,也由当初的中华鲟、胭脂鱼两种,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近七十种珍稀特有鱼类,并通过现代技术研究,使长江上游指标鱼类长鳍吻鮈和圆口铜鱼具备了规模化繁殖养殖能力。此外,位于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水电站,在运行期通过优化工程设计,采用水库分层取水方式来减免下泄低温水的影响,提高下泄水温,降低低温水对鱼类生长繁殖的不利影响。

  李志远表示,对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珍稀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放流与科学研究,是水电工程建设与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结合的范例,也是保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完)

 
 
[ 格力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格力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