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习语 | 习近平主席用这些古语谚语讲述中阿关系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7月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讲述中阿关系时,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两大传统文明中经典的古语、谚语,通过唤起双方民众的“共同记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在2014年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这样描绘将中阿紧密联系起来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中阿人民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万隆会议上,中国向尚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承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上世纪70年代,13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朋友一道,投票赞成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几十年来,近万名中国医生奔走在阿拉伯国家田野乡间,救死扶伤;而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最慷慨的援助也来自阿拉伯国家。

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入乡随俗,引用了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
习近平还引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的话:“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宣示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与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同所有22个阿拉伯国家和海合会建有经贸联委会机制,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丝绸之路”作为中阿两大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印记,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共建“一带一路”也逐渐成为中阿集体合作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映射到中阿交往的方方面面。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所说,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
新华社记者朱超、温馨
编辑徐庆松